发布时间:2020-11-21
上上周过得特别热闹,先是蚂蚁金服上市被叫停,让我们为中国最富有的人操碎了心。紧接着隔壁美国选班长,又搞得大家又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人激动了一天。
一周过去了,隔壁班的准班长们还在吵架。而眼下,蚂蚁的延迟上市却已经尘埃落定,留了各种一地鸡毛和杭州豪宅卖家失望的心。
周二,我的朋友微信来感谢我当时没让他购买蚂蚁金服的战略配售股的基金。
坦白说,某宝首页猛烈宣传蚂蚁金服战略配售基金,网络上铺天盖地的蚂蚁踩死大象(很多大盘股因为蚂蚁的上市而暴跌)的报道,让全世界的人都当自己是李佳奇:OMG, 买它买它买它!认购那一周,投资圈都沸腾了,甚至杭州的豪宅市场都兴奋了一把。我是凡人,况且还缺钱,看起来稳赚钱的事,为什么我还不动如山?冷静的背后需要的是知识和思考的能力。商业分析的思考习惯,已经让我习惯性地去挖掘问题的本质,也就是实际的需求,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逻辑:当问题都没有定义对的时候,解决方案会有用吗?这就像医生要先弄清楚病人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才能决定到底是用双黄连,还是用小柴胡一样。
我问朋友为啥要买蚂蚁的战略配售股基金,他马上回答:为了赚钱!
为什么不买别的基金,而必须买蚂蚁的基金,他想了想,又回答:为了赚更多的钱!
好俗的答案,不过我喜欢。我意识到,当朋友来问我是否能够购买蚂蚁金服的战略配售股的基金时,他已经跳跃进了自己没有意识到的结论里,而忽略了自己真正的目的(需求)是什么。他真正的目的不是买蚂蚁战略配售股的基金,而是1)要赚钱,2)要赚更多的钱。这是两个不同的需求,需求2是基于需求1的。那么再问两个问题:
1. 为了赚钱一定要买小蚂蚁的战略配售股基金赚钱吗?答案是:不一定。市场内有很多选择。蚂蚁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2. 买了小蚂蚁的战略配售股基金一定能赚钱吗?也不一定。在朋友的思想里,已经把蚂蚁股票好同这只基金好等同起来了。
实际上任何基金对同一种股票的持仓有限制,不可能全仓去买小蚂蚁的股票。因此,即使估值已经很高的蚂蚁股票在二级市场能够继续上涨,也不代表这个基金能够赚钱。
两个问题有了答案,需求1都无法确保满足,需求2就不用说了,瞬间朋友的俗气就减了一半。
再问:更多的标准是什么?朋友愣了,他从来没想过,另一半的俗气也少了三成。
其实大多数时候,找到解决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定义真正的需求,定义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大多数人也和我的这位朋友一样,不是没有能力去找解决方案,而是没有办法将我们的需求以一种能够定性、定量的方式定义出来。
定性:是描述价值,定量:是价值的标准!
如果我朋友将自己的问题定义为:买蚂蚁基金能否在18个月内带来额外的5%的收益?那市场上有很多工具能够定性地回答朋友这个问题。现实生活中,乙方最怕的也是不知道甲方要什么。能够写出这样需求的甲方,会被乙方爱死!
逻辑上来说,财务手段是量化价值的最好方法。财务分析也是商业分析里重要的一个工具。高级商业分析师的知识体系里,只介绍了简单的几个财务分析的概念,NPV, IRR。掌握这些知识,是一个起点,也是方向。在实际的工作中,如果要做财务分析,最基本的是要能够通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这三张表上的数据看出一个公司的经营状态,知道现金流,存货,应收账款,毛利,净利,EBIT等几个关键财务指标背后的意义。
在生活中,如果做投资,比如做股票的话,在公司财报之上,还需要了解公司估值,市盈率等等。但是在这个工具之上,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分析思路,以及这种分析思路背后的逻辑。这就是我们学习知识体系的价值。公司可以变,行业可以变,数据可以变,但是思维习惯不会变,因为变的是俗,不变的是道(有点神叨叨)。